新闻分类
联系方式
新闻中心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 > 新闻中心
蝶阀三维流场仿真和阀板驱动力矩求解 |
来源:-- 时间:2014-7-3 AM 02:52:25 |
蝶阀作为一种用来实现管路系统通断及流量控制的部件,广泛应用于石油、化工、给水排水以及能源等系统管路上,适用气体、液体、半流体和固体粉 末等。图1所示为某蝶阀的结构示意图。圆形阀板安装于管道的直径方向,作为启闭件随着阀板轴转动来实现对阀门的开度控制。阀板在任意角度时,阀板两侧承受了流体的分布压强,其合力形成了对阀板的作用力矩。随阀板角度不同,压强分布随之变动,于是作用力矩也就变动。因此,阀板的压强分布及阀板上的作用力矩研究,对蝶阀实现流体流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图1 蝶阀结构示意图 目前,不少学者对蝶阀及其他结构阀门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。Naseradinmousavi和Nat-建立了蝶阀的高精度模型,并分析了以电磁驱动的蝶阀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,结果表明水动力矩在阀门启闭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;Leutwyler和Dalton研究了可压缩流体在对称蝶阀中的压力及力矩特性;He等对阀门内流道中的三维复杂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作了深入研究;Song等利用基于有限元法(finite element method,FEM)计算流体动力学(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,CFD)软件,提出了一种复杂结构的蝶阀的新工艺;Park和Song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中心对称蝶阀的三维流动特性;Chern和Wang运用CFD软件STAR-CD分析了球阀中流动流场,通过模拟仿真得出了球阀的相关系数。上述的这些研究在流动计算方法上都对本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但均未涉及流动压力分布与阀板气动力矩关系的探讨。 笔者以某燃气设备进气道上标准蝶阀为研究对象,以对蝶阀的开度控制为出发点,对其进行流场流动数值模拟,探讨分析蝶阀压力场、速度场等内部流场随阀板开度变化的分布规律以及涡旋产生的原因,得出阀板的驱动力矩特性。 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网格是CFD模型的几何表达式,也是模拟与分析的载体,网格质量对CFD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有重要影响;边界条件是在流体运动求解域边界上控制方程应该满足的条件,是数值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。 1.1 流场区域网格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标准蝶阀为研究对象,其直径D=2m,管道长度L=10D。为了能更好地查看阀板附近的流场,将整个CFD模型划分为阀体和管道两部分。网格划分分别为:阀板附近的阀体流动空间局部采用四面体非结构网格;进出管道采用六面体结构网格。网格大小为1mm。图2为阀板开度为40°时的网格模型,网格总数量约为1.3×105。其他角度的网格模型与之类似,只是网格数量略有不同。图2 阀门开度为40°时的网格模型 1.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 1)计算模型:气体黏度极低,流场内平均流速不大于50m/s,流动状态为不可压缩流体湍流,选取标准k-ε湍流模型。近壁区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,固壁面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。压力和速度的耦合采用simple算法,离散格式全部采用二阶迎风格式。 2)流体参数:流体介质为空气,其密度为1.225kg/m3,温度为300K。 3)边界条件:进口设置为速度入口,入口速度为υin=8m/s;出口设置为自由出流。 2 流场分析理论控制方程 在实际的数值求解过程中,需要将控制方程离散化才能满足计算机的需要,将分析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计算求解的网格,然后在每个单元上施加离散化偏微分控制方程并求解,根据得到的数据可绘制流动分布图。气体在阀门及管道内流动是三维的,计算模型采用标准k-ε方程模型,遵循以下方程规律: 1)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 (1) 2)不可压缩湍流运动方程 (2) 3)标准k-ε方程 (3) 4)湍动能k的方程 (4) 5)耗散率ε的方程 (5) 式中,“—”代表对时间的平均值,“′”代表脉动值,ρ为流体密度,ui为流体的速度分量,p为流体微元体上的压强,μ为动力黏度,μt为湍动黏度,k为湍流动能,ε为耗散率。标准k-ε模式量纲一的常数:Cμ=0.09,C1ε=1.44,C2ε=1.92,σk=1.0,σε=1.3。 3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3.1 三维可视化模拟仿真 笔者对蝶阀阀门开度为0°~90°时的模型进行了计算,部分角度的速度矢量图、速度云图以及压力云图如图3~图5所示。 如图3所示,当气流绕流过阀板时产生明显的涡旋。图3(a)中,上游流体流经阀板上部开口区时,通流面积减小使流线密度增加,开口区内压力远低于来流压力。由于流线不能转折,流经上开口区的流体大部分沿开口流向下游,形成逐渐扩散的主流,该主流在下游流速降低压力升高,致使其中部分流体在下游压力作用下产生回流运动,而另一部分处于阀板外圆表面近壁层的流体,由于边界层内黏滞阻力作用,流体质点在外圆表面近壁层内运动中耗损了大量的动能,于是在阀板背面边缘点开始脱离主流,边界层内的流体质点自上游不断流来,脱流质点不断聚集,从而形成脱流质点和回流质点初始涡旋。图3(a)下部开口区,基本也有前述情况,不同的是下开口区发生脱流的行程较上开口区短,边界层内黏滞阻力作用较弱,涡旋程度显得微弱。在图3(b)和(c),随着开度增加,流线密集度减少,开口区内流速降低,涡旋程度逐渐减弱。 |